類型:影片
關鍵字: VR360、VR360數位走讀影片、文化教育、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
製作者:國立政治大學/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
授權方式:創用CC-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 4.0 國際
製作年份:2024
學習階段:社會-教師專區
學習內容:
Cb-Ⅱ-1 居住地方不同時代的重要人物、事件與文物古蹟,可以反映當地的歷史變遷。
核心素養:
B3 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
議題:
多元文化教育
戶外教育
說明:
乾隆元年(1736)郭錫瑠先生帶著家人北上,定居在台北市松山中崙一帶,從事興雅庄的開墾工作。當時興雅庄附近的農田,都是仰賴柴頭埤(現在的信義計畫區靠山邊一帶)儲水灌溉,但是由於污泥的淤積,所以柴頭埤的水量逐年減少,無法灌溉大部份的農田。郭錫瑠先生眼看著一大片的土地,因為缺水而無法種植水稻,闢為良田,他根據早年在彰化的開發經驗,認為唯有水圳的開發,才能幫助這些缺水的旱田變為水源豐沛的良田,便決心尋找新的水源。他沿著新店溪溯溪而上,發現新店溪上游的青潭溪附近是河水匯集的地方,水源豐沛,河床又高,非常適合築堤建埤,他認為只要沿新店溪畔開鑿水圳,一定可以解決台北盆地的灌溉問題。這段工程到乾隆三十四年正式完工,由郭家父子兩代,費時近三十年所建的圳道終於完成。克紹嵇裘,一時傳為佳話,人們為了感念郭錫瑠父子建圳造福鄉民的功德,就把下埤大圳稱為「瑠公圳」。
我要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