類型:影片
關鍵字: VR360、VR360數位走讀、大稻埕迪化街、文化教育、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
製作者:國立政治大學/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
授權方式:創用CC-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 4.0 國際
製作年份:2024
學習階段:社會-教師專區
學習內容:
Ab-Ⅱ-1 居民的生活方式與空間利用,和其居住地方的自然、人文環境相互影響。
Ad-Ⅱ-1 個人透過參與各行各業的經濟活動,與他人形成分工合作的關係。
Cc-Ⅱ-1 各地居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會隨著社會變遷而改變。
Bc-Ⅲ-1 族群或地區的文化特色,各有其產生的背景因素,因而形塑臺灣多元豐富的文化內涵。
核心素養:
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
議題:
多元文化教育
說明:
18世紀末的大稻埕,因淡水港的開放後開始大放異彩,讓大稻埕成為商貿繁榮、人文薈萃之地。大稻埕擁有華麗的巴洛克式建築、傳統的閩南平房、明亮的紅磚洋樓,不論是古蹟建築、傳統民俗、茶行、布行、中藥材行、在地美食等,到處都有舊城的歷史軌跡。在這歷史悠久的古老街區中,擁有深厚歷史傳承的百年老舖與創意街區,打造出大稻埕新生活美學。
大稻埕歷史介紹
大稻埕,是臺北市大同區西南部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,因具有大片曬稻穀的空地而得名。*咸豐元年(1851年)泉州府同安縣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洗劫,自雞籠(今基隆)遷至大稻埕經商並開設店鋪,開始此地的商業活動。
咸豐三年(1853年)三邑人與同安人為艋舺碼頭的泊船權利,發生頂下郊拚分類械鬥事件,下郊的同安人無力抵抗,於是帶著自身信仰的霞海城隍敗逃至大稻埕,大稻埕旁淡水河的碼頭交易逐漸興起。
咸豐十年(1860年)淡水開港後,大稻埕成為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,以茶葉與布料的貿易為主。大稻埕的茶葉貿易在洋行的帶領下,不僅市場擴大,更造就驚人的財富與繁榮。進入日治時期後日商抵制洋行勢力,轉而以日本與東南亞為主要市場。
戰後大稻埕因淡水河淤淺逐漸失去河港功能,且臺產茶葉不敵錫蘭紅茶的競爭而逐漸沒落。後在臺北市區逐漸向東發展中人口大量外移,成為臺北市外圍的老舊市區。
迪化街(商圈)為臺北市最早發展的區域之一,早期發展的商業型態,像是茶葉、南北貨、藥材、布料、傳統夜市小吃至今仍然蓬勃發展,亦有臺北市現存最完整也最具歷史意義的老街,例如「永樂布業商場」販售各式布料,是布藝愛好者的挖寶勝地,著名的「霞海城隍廟」已有百年歷史,平時香火鼎盛,熱鬧非凡,在大稻埕可以找到臺灣歷史發展的痕跡。
我要留言